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擔心,“十三五”有兩個硬指標,稍有不慎有可能完不成,會影響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一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的指標。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出規劃指導思想之年。
有著中國智庫之稱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其“2015年年會:新常態下的‘十三五’規劃思路”在春節前最后一個周末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并在中國要保持適度增速,服務小康社會上達成一致。
6.5%是增長底線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何為中高速?多少合適?
會議主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蔡昉表示,在“十三五”時期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還是必要的。“這個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按照現在中央的說法就是中高速。當然,具體是多少,是7%還是8%或者是更低?這個可能還是不一樣的。但保持必要增長速度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老百姓能夠體驗到的全面小康社會。”蔡昉說。
去年,50人論壇受托國家發改委做了關于“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改革基金業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進行了匯報。樊綱稱“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大家研究后基本的結論是7%左右,甚至7%到7.5%的潛在增長率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論壇特約專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今年經濟能夠實現7%的增長,要想實現在2020年經濟增長翻番的目標,則“十三五”時期,6.5%的增長是底線。
從主流機構和一些比較知名的經濟學家的分析來看,中國“十三五”的潛在增長率的區間大致在6%到8%之間,有兩個百分點的差距,但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6%到7%這個區間里面。
但要保持適度增長,目前的確存在著如何穩增長的問題,即保持中高速和調結構及防風險之間的權衡關系。蔡昉比喻為,“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可能是一個刀刃一樣的平衡,過猶不及,往哪邊太偏了都是不好”。
但無論怎樣,與會專家都不希望再回到傳統經濟的發展方式上,來實現“十三五”的經濟增長。
包容性增長
那么,“十三五”規劃,從大的方面而言,將解決那些問題呢?
論壇成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演講中提出了“十三五”規劃必須回答的“十大問題”。其中包括,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如何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如何改革傳統的發展方式、如何擴大開放等問題。
徐林認為,“十三五”規劃有幾個很突出的方面:一是怎么能夠全面完成小康社會的各項目標。因為“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個五年規劃;二是怎么能夠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機制下來編制規劃;三是怎么能夠引領新常態。
在他看來,中國仍然處在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全球和平、合作發展的主題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需要有足夠的戰略耐心處理好在大國覺醒過程中復雜的戰略關系,維護好并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國內關鍵是要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的驅動。
“‘十三五’的發展要明確幾個導向,就是要把提質、增效、升級作為引領新常態的發展導向。同時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也就是要把改革創新作為一條主線來對待。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強調要以深化改革來不斷釋放發展的活力,要以創新驅動來不斷的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要以全面的開放來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包容的發展來增進社會的凝聚力,以綠色低碳來提高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我們對”十三五“發展指導思想的一些思考”,徐林稱。
徐林用24個字,概括對“十三五”一些基本思路的考慮: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融入全球、包容和諧、綠色低碳、制度保障。
關注焦點
盡管會議上交鋒較少,但很多焦點話題,引起與會者關注。
在“十三五”時期的產業轉型與產業政策問題上,樊綱直言,“十二五”期間,政府選擇一些產業加以扶持的政策是不成功的,是非常重要的教訓,“特別是一些新興戰略產業,最后都變成了過剩產業。這里面有機制問題,一旦列入產業政策,各級政府都去資助,市場上也都在忽悠,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種過剩產能”。樊綱建議,今后應更多實施普惠式的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應用新技術,發明新技術,提升競爭力,提升產業生產能力。
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樊綱建議從“十三五”時期開始推廣實施12年義務教育體制,為進入高收入階段打好人力資源的基礎。
在收入問題上,楊偉民強調,實現居民收入的中高速增長比實現GDP的中高速增長更重要,而且要在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的過程中努力縮小收入差距。
在城鎮化問題上,楊偉民分析稱,要促進在城市有穩定就業的常住人口實現市民化,如果解決不好會帶來三個問題:一是“十三五”期間城鎮化率將大大放緩,二是房地產市場的剛需很難釋放,三是今后可能會面臨誰來務工的問題。
論壇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擔心,“十三五”有兩個硬指標,稍有不慎有可能完不成,會影響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一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根據前三十幾年的數據,經濟增長速度比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快2.5%。最近這一兩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短期內是可以的,但是長期是難以維持的。所以這個指標是一個硬指標;二是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的指標。“十二五”時期這個指標也沒有完成。
信息來源: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