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扎實有效的舉措 推動行業發展 ——訪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
發布時間2020-04-02 瀏覽次數: 11579 次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全社會復工復產逐漸步入“快車道”。那么建材行業當前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是什么?如何靠扎實有效地舉措推動行業經濟發展,保證鞏固建材行業發展的良好格局和實現今年穩增長的經濟目標?
面對疫情當下行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及時組織召開媒體座談會。記者在會上采訪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
只要堅定信心 損失肯定能降到最低程度
喬龍德表示,全行業要堅定信心,靠扎實有效的舉措面對當下疫情沖擊的影響,全行業一定會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他進一步解釋,告訴記者三點理由:第一是經濟工作既有年度性的特點,又有連續性的特點。建材行業這幾年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穩增長打下的基礎和形成的態勢將繼續發揮作用應該充分看到。第二是建材大多數產品屬于中間產品,其經營好壞、發展好壞與上下游往往共命運。現在中央統一在統籌抓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并對一些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都賦予了政策支持,所以在各行各業相互聯動中建材行業也會得到牽動與拉動必然會得到共同發展。第三是建材多數產品、多數地區一季度本身也是淡季,加之多數產業產能過剩,開工遲早并不是建材的主要矛盾。只要當年的市場絕對用量不減少,從滿足需求總體上不是問題,關鍵是自己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到位。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凡事都有規律。經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市場有市場的形成與變化的規律。因此在喬龍德看來,當下全行業在疫情面前要把握好自己,要靠扎實有效的工作鞏固與發展經濟,切莫一時盲目沖動、自覺不自覺的錯估形勢,該作為的地方不作為,不該作為的地方亂作為。
他告訴記者,由于疫情的到來,各方面都被暫時擱置了幾個月。從二季度開始,隨著全面復工復產和一些項目的開工,在短時間內肯定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增加。一些缺乏分析的企業或者缺乏理智的企業誤以為可以利用此時機來搶占市場,盲目增加生產能力,盲目生產、盲目漲價、盲目抓機遇,打破總體供需求之間的經濟規律。
“作為建材產品是服務于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而目前支撐需求的主體還是投資。今年投資總額約60萬億元左右,減去價格因素,較上年相比只增長了3000萬元左右。即是隨著經濟總體發展的需要有些項目可能會提前開工,但總需求不會猛增,特別是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對傳統材料的需求是逐漸減少的。因此,要防止缺乏對總體形勢的估計,一時沖動,不靠扎實有效的工作,只想靠抓機遇,只顧自己,不顧社會利益和行業利益的行為出現,就會盲目擾亂市場,或者更有甚者利用一時的需求去哄抬價格,借機拖遲供應影響國家重要工程的建設,同時也會對前幾年來之不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的發展格局帶來破壞性的沖擊。”喬龍德中肯地說。
創新發展模式 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實施,進入高質量發展時候,特別從這次疫情暴發之后,進一步看到了國家對經濟發展的結構導向、政策等做出了進一步調整。因此,我國建材行業不能就守著傳統的建材和在原有的方式上發展,必須加快發展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的改變。
“發展方式要改變,經營模式要創新,但多年來已經形成的行業有序發展的良好格局不能變。”面對新形勢,喬龍德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他告訴記者,目前從我國投資總額上看是略有增長,但從投資、消費、出口三大拉動經濟發展的構成中看,投資的比例逐漸減少。尤其是像建材這樣的傳統產業,在增加的比例中實際在明顯減少,驅動發展的重點必須轉向動力轉換與科技驅動。
“如今全國第三產業占比越來越高,綠色、高科技、服務業、信息、環保、智能化等新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發展也要在形成并推進新業態發展中跟上發展的總趨勢。行業結構調整如何跟上整個國民經濟調整新趨勢?這就需要全行業靠改變發展方式靠創新去改變、去適應,而不是在老路上等待、也不是靠一時的投機而結果被時代淘汰。”喬龍德進一步解釋。
喬龍德強調,近幾年來,已經形成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行業去產能、補短板、調結構、增效益的格局不能變,這是行業的大局,是轉型升級的總體效果。但是新的發展的主導,發展領域的傾斜、發展的經營模式要隨著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要創新提升,圍繞行業結構優化與效率、效能、效益去發展,使產業轉型的格局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效果。從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對一些重要的設備進出口的減稅,對一些產品實行降低電價,對一些領域金融減息等一系列舉措都是表明了發展的導向和重點。
“因此,要堅定地順應新的發展模式,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喬龍德告訴記者,“近幾年,發展建材新興產業、建材服務業、走出去發展成為調整結構、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舉措。但由于觀念轉變跟不上,加之傳統產業利潤趨于上升期,加之推進缺路徑和措施,推進不力。在整個社會把信息化、智能化、節能減排、綠色低碳作為新的發展主旋律的時期,但建材行業在這些領域整體跟進仍然不力。如果長期滯后,不僅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應發揮的效果得不到體現,而且在新的發展中會吃大虧。為此不能只有目標,只有道理,缺乏有效組織,缺乏形成態勢與規模,缺乏扎實有效的工作仍然是到不了彼岸的。因此,聯合會、各專業協會、各地方協會都必須一項項、一步一個腳印去組織落實推進。
因地制宜 因地因企施策 保證經濟穩增長
當前,全行業要從思想上對疫情帶來的損失與影響,對疫情過后如何把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抓好進行統一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喬龍德指出,要因地制宜,因地、因業、因企做出今年經濟目標穩增長的新舉措。
在具體的做法上,喬龍德也給出了明確的思想方法,他要求全行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地、因企施策。
其一,建材產能利用率低的地區與企業仍然要堅持按本區域為主的實際需求組織生產和錯峰生產或限產。
其二,凡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產業的發展定位和工作定位仍然要把去產能、淘汰落后擺在首位,在嚴格控制產能新增和優化結構中實現持久發展和穩增長。
其三,目前產能利用率較高,加之開工復產后相對一段時間內市場相對比較好的地區,既要滿足市場的需求,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又要有序的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保證產品質量,以維護持久發展為宗旨。
其四,凡是已經進入發展新興產業,正在開發建材服務業、補結構短板的企業,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加快推進,為產業、為自己贏得結構調整的先機,應該在疫情沖擊之后在經濟發展的新業態中獲得更多的新需求和發展的新空間。
其五,凡是已經開始和正在從事研發高新技術、開發高端產品,開展綠色制造和環保產業的企業,圍繞新需求與結構短板,把結構調整擺在首位,率先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跑道。
其六,已經走出去發展和準備走出去發展的產業和企業應該看到自身在相關國家是具有的優勢,從發展戰略和產業鏈上發揮中國優勢,運用中國抗擊疫情中顯示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贏得更好地發展。疫情過后會失去市場,但相信會增加新的市場,在原有基礎上構成新的發展方式和組合新的聯盟,尋找有潛力的市場空間,包括在境外開發實體,包括工程承包、產品貿易,產能合作都應該關注和看到新的發展的切入點和結盟的對象及新的規則。
其七,對于從事綠色低碳、展覽、會議咨詢、中介服務的產業和企業隨著疫情沖擊肯定會失去契約、合同、訂單,但要一事一議,一企一策,具體問題具體方法,該調整的調整,該鎖定的鎖定,該延伸的延伸,不能簡單化。防止要么想大干,要么干脆不干,要把工作做到最佳程度,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其八,屬于列為去產能的對象,已經被列入淘汰范圍的,該停產的、轉產的仍然停產、轉產,不要三心二意。
來源:中國建材報